
见字如面 笔墨情深
——古代书信的字里行间




壹
简牍书法


贰
书信相关名词



叁
经典名作欣赏




见字如面 笔墨情深
——古代书信的字里行间
书法
在古代,“书、信”有别,“书”指函札,就是信件;“信”指信使,就是送信的使者。换句话说,现代所说的书信,古时称为“书”,如司马迁《报任安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等。
在古代,书信除了“书”以外,这些也是“信”。
壹
简牍书法
简
在纸张发明之前,用削成狭长形状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称为“书简”,指信件。在造纸术发明之前,老祖宗便是左手执简,右手执笔在竹简上作书,称为“竹简”。
居延汉简
牍
古时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叫作“牍”。汉代用“简、牍”串起来写文章,并明确规定:政府写的诏书律令不得宽于三尺,民间书信不得宽于一尺。可见,“尺牍”是书写工具,在一尺长的牍上写书信就叫“尺牍”。故书信又名“尺牍”。
战国晚期 青川郝家坪木牍(局部)
贰
书信相关名词
柬
与“简”通用,是书信、名片、帖子之类的通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
古代称白绢为“素”。用一尺见方的白绢(或白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为“书信”代称。
笺
原指供题诗作画用的精美小竹片。一般信纸也称为“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也指写信或题词用的纸,如“便笺”“信笺”等。
函
原指封套。古代寄信用鱼形木匣递送,这种木匣称为“函”。后称信件为“函”,如“函件”“信函”“来函”“公函”等。
札
原指古代书写用的小而薄的木片。写上字的竹木片被称为“书札”,书札又被称为手札、信札、尺牍,就是现在的书信。
尺牍的书写格式,通常由抬头、启辞、正文、祝辞、署名、年月日等部分构成。
关于尺牍的尺寸,据《史记·匈奴传》(《汉书匈奴传》略同)汉遗单于书牍以尺一寸和“中行说令单于遗汉书以尺二寸牍,及印封皆令广大长”的说法,说明并不一定很固定,其大致的尺寸应该是八寸到一尺(约合今23公分),根据需要也可以大一点,总之是在一尺上下。
叁
经典名作欣赏
两晋
西晋 陆机《平复帖》
“尺牍”发展的最辉煌时期在魏晋,魏晋时期,书札应用甚为普遍,并且渗透到文学、书法艺术等各个方面。中国古代最早写在纸上的书札是陆机的《平复帖》。9行86字。纵23.8厘米,横20.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墨迹似是用劲健的短锋硬毫秃笔写在麻纸上的。笔法极简洁、凝炼、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兼具草书率真笔意。其神秘、玄奥之美尽在不言中,书之妙道,必资神遇。它的价值,在于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书法真迹。
东晋 王珣《伯远帖》
《伯远帖》,纸本,行书,纵25.1厘米,横17.2厘米。魏晋望族们所用的纸张一般为茧丝纸,誉为三希之一的王珣的书札《伯远帖》就写在这种纸上。此贴为东晋王氏家族书法唯一存世的真迹,它切实地为人们提供了“直入晋室”的途径。
东晋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纸本,行书,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
宋四家
宋·苏轼《渡海帖》又名《致梦得秘校尺牍》,行书,书于元丰三年(1100年),纸本,尺寸28.6X40.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黄庭坚《砥柱铭》,这幅手卷长达11米,画心长8米,内容是黄庭坚生前最为推崇的唐代宰相魏征写的《砥柱铭》,全文600多字。
宋·米芾《珊瑚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帖是米芾与人谈论收藏情况的一封书信。用笔纵逸迅疾,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充分表现了他放达的个性与深湛的功力。信中言及珊瑚笔架即随手插图一幅,可谓神来之笔,此也是米芾唯一的传世画迹。
宋·蔡襄《入春帖》,草书,创作于1051年,纸本纵30厘米,横41.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杨睿妍,杭州市育才大城北中学七年级学生,从小热爱乐器、书法,特别是对书法情有独钟,曾获得2022年拱墅区第一届“运河明珠”中小学生艺术节书法现场赛二等奖,2022年第七届“新苗奖”浙江省少年儿童书法选拔赛优秀奖,现在是杭州少儿视觉艺术团书法队的一员。
书法作为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荟萃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其发展历程中,不仅因其独特的雄浑之美使迁客骚人为之醉心,也因其秀逸之美而深受文人墨客的亲睐。书法字体的千奇百怪,让我从小对书法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七岁开始接触书法,时至今日我依然在书法的世界里遨游。书法陶冶了我的情操,培养了我的审美能力,书写过程也让我的意志力得到了很大的磨炼。
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笔去争妍。练中华书法,承传统文化。
✦ +
+
杨睿妍同学作品欣赏
隶书•《抗议诗文》
行书•《宪法力量》
千字文•《古诗二首》
编辑:姜美芬
撰稿:杨睿妍
审核:盛 杰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
微信公众号
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美术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