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一木总关情
杭州少年通讯社 杨馨如 11
恰好赶上北京美术馆和浙江美术馆的交流活动。能参观齐白石老人的画展。
都说白石老人的花鸟鱼虫最为著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就说“多子图”,七只小鸡围着一直老母鸡团团转。虽不用艳丽的彩墨,只消黑墨几笔,便可成一只小鸡。
小鸡的形态各异,朝向不同,憨厚可掬,像一团团可爱的小绒球。大母鸡则像是温柔体贴的母亲,头上圆圆厚厚的毛像是它的一顶棉帽。胸前趴着一只小鸡,似乎在享受着母爱的温暖。
白石老人非常会画小鸡,而且一画就是二十年。在他的语录中,曾有说过“余画小鸡二十年,十年画得形似,十年画得神似。可能白石老人认为”画“这个字的含义很深。光是画这么一只小小的鸡就要花上二十年的时间,而且光是画得像样子就要十年。可见白石老人是一位一丝不苟的老人。既然画了,那就得达到“完美”。是吗?
看白石老人盖在画上铃印,印上的字都是“白石”、“白石翁”、“白石草翁”、“阿芝”(小名)等等,十分质朴。再看他画上的年龄,总要比自己的真实年龄年轻几岁。可见白石老人还是一位幽默、诙谐的老人。在闲暇而清爽的环境下,清爽中渗透写幽默,不也是别有一番风味么?
走在幽静的展厅,细看那一张张有趣生动的画,你是否会觉得自己也正漫步于画中的一草、一木呢?

恬淡的况味
——观齐白石画展有感
杭州少年通讯社   殷洁 12
在我很小的时候,还不知道“大师”是什么意思,就已对“齐白石是大师”这一所谓的事实了然于心。
大家都说,齐白石的画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我却不以为然。“齐白石”这三个字于我,虽如雷贯耳,却着实遥远。那些只有在教科书上才得以谋面的“大作”,大多是粗大的笔触、淡淡的色彩,我并未觉得有何稀奇。
我曾这样想:“或许是一位颇有名望的伯乐对齐白石的画多加赏识。那些懂画的、不懂画的,喜欢齐白石画作的抑或否定其的,皆如《皇帝的新衣》般附合传唱,才酿就了那所谓的不朽传奇”。
其实,齐白石走上艺术这条路的历程颇为独特。他并非出自名门望族抑或书香门弟,大名鼎鼎的他起初只是一个小小的木匠。
迫于生计,他开始接触诗、画、字、印、靠卖自己的作品以供日常开销,逐渐取得一定的成就。
渐渐地,我觉得自己先前对齐白石的了解是片面的,就像管中窥豹,只看得冰山一角。
虽不及诗人、书法家、白石老人的诗也朗朗上口,字时而奔放、时而秀气、时而工整、时而潦草,也算是自成一派。
我还发现,白石老人的画风各种各样。清新的,有执扇少女亭玉立的背影;豪壮的,有傲立的松、梅;恢谐的:夏日里,老人光着上身在搔痒……
给我留下印象颇深的,是那些姿态万千的虫子。有些奇异的昆虫我从未见过,可苍蝇、蜜蜂这类还是让我有些震惊。它们虽成日以恬恬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谁真正他细地观察过它们呢?可白石老人却把它们毫毛的由粗至细都体现在画纸上了。在一张有些泛黄的画布上,两只蝴蝶仍旧在生机勃勃地翩翩,爱意缠绵……
这,就是所谓的传神吧。只是没有人知道——这每一幅的构图、寓意、每一笔的轻重、方位,以至于落款印章的位置背后,是白石老人多少的心血和努力?
不禁觉得,白石老人这“大师”名号又怎会是浪得虚名?
水墨世界
杭州少年通讯社   任车滢  12
浓淡交织,刚柔结合��水墨画一种恬淡的美。水墨画大师 ——— 齐白石,为现代中国绘画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别有一番风味。
        看了齐白石的画展,这样一句话给我深刻的感受:我从来不画我没看到过的东西。也确实这样,小到拇指那么大的苍蝇,在放大镜下,触角,眼睛竟然清清楚楚,栩栩如生,仿佛他正嗡嗡的放在面前,甚至连翅膀上的纹路也毫不模糊。如果他不盯着苍蝇看好半天,怎么可能画得出神入化,如此逼真,如此妙不可言? 他画的虾,虾须,前后连贯, 如铁犁耕地,如锥画沙,触之即动,弯曲有力,似在水中舞动。虾儿们跳,跃,蹦,窜。采食,�酚危�充满乐趣。如果他不细细观察,怎能把胡须都画得有节有骨?善于观察,这也许是齐白石的一大法宝。
一个大师却也不乏一点幽默感, 人骂我,我也骂人 带着一丝调皮,让看的人不禁笑出声。画上画了一位白胡子、白眉毛的老者,盘腿而坐,右手二指禅指向右侧,而眼睛却看向左方,神情似乎有很多不屑,甚至激动地也想说脏话 不过,是不是也描述了一个小道理呢?
 
活在诗画里
——记参观齐白石画展
                  杜泱泱
10 8 ,杭州少年通讯社的小记者们来到浙江美术馆,参观了 二十世纪艺术大师系列展 之一的《齐白石书画精品展》。这里展出的是从北京画院的齐白石美术馆藏品中精选的 80 件精品,题材广泛,精品荟萃,较为系统地展示了齐白石的艺术成就。
齐白石是我国20世纪最伟大的绘画大师。他1864年出生于湖南湘潭,由于家境贫寒,只念过短暂的私塾,13岁开始与叔祖父学习木匠活,次年改学雕花木工。1888年,齐白石开始学画,接触诗文、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成为精通中国诗、书、印、画的艺术大师。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主张,风格独具,在 20 世纪的中国画坛独立风标,在中国称得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为现代中国绘画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使中国画享誉世界,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 人民艺术家 的称号。
他的绘画取材广泛,笔墨简练,情感质朴,天真烂漫,文人意趣与民间情味兼容,雅俗共赏。
本次展出的作品就是齐白��先生绘画精髓的一次集体亮相。其中除了篇幅比较大的作品之外,那些小型的写生习作尤其值得一看,齐白石精妙的笔法堪比现代高科技,对花鸟鱼虫的细节表现称得上精细到了极致,所以美术馆特意在这些精巧的绘画旁边挂上了放大镜来让参观者仔细地欣赏,说得上别具心思。比如一幅蜻蜓的写生作品,形态栩栩如生,细节丝丝入扣,让人忍不住要去捕捉活物,真怀疑大师是用笔画出来的。
有一幅名为《桃猴》的作品,笔墨浓烈,配诗也很诙谐精彩:“既偷走又回望,必有畏惧。倘是人血所生,必有道义廉耻。”这幅画是齐白石在84岁高龄时所作,虽已年至耄耋,其画风依然苍劲有力,传神达情。旁题辛辣,显示出齐白石刚正的性格。
齐白石一生作画3万余幅,写诗3000多首。可以说一生都是活在诗画里。难怪西班牙的艺术大师毕加索曾经说:“我不敢去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
齐白石的虾
杭州少年通讯社     殷捷    11
   淡淡的一幅水墨画。仔细一看,只有三种颜色:青色,灰色,黑色。如此简单的色调,却把几只虾描绘地栩栩如生;如此简单的几笔,这便是齐白石的画。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齐白石的作画风格。在一二年级的美术课上,我就知道 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 ,今天,我就站在了这 的前面,似乎还看到虾在活动着灵巧的触须。
   把一幅画中的一只虾单独拿出来,细细观察,便能发现其中的奥秘。虾的身子,是由一个一个两头圆的月牙形连接起来的,形状很像 腰果 腰果 由前往后逐渐变小,最后,开叉,用笔尖轻轻一提,灵巧的虾尾跃然纸上。虾头比较复杂,看起来像个细长的三角形。虾头也是齐白石重点刻画的部分,浓墨,淡墨,重叠在一起,再用细细的黑线画出小小的虾眼睛。
    虾的触须,是整只虾中最传神的地方。细长的触须扬扬洒洒,可以想象,齐白石 大笔一挥 ,几根无拘无束的线条就挂在了虾头上,似乎还在轻微地晃动着。我凑近一看,触须不是一根实线,而是断断续续,若隐若现的虚线。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 无形胜有形
   几只这样的虾错落有致地跳到纸上,就成了中外闻名的水墨画。
齐白石赋予水墨画的,不只是体现了高度的笔墨技巧,更将虾的活力和灵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就是这么一位瘦高个,白胡子的老人,用这朴实,自然的风格,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代艺术大师。
 
 
看齐白石画展
杭州少年通讯社    胡凯淇  10
这个十月,浙江美术馆推出了国画大师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我和通讯社的同学们一起前往参观。
走进浙江美术馆的展厅,白石老人的画一幅幅地挂满了三个大厅。洁白的宣纸上画着花、鸟、虫、蔬菜等田园景物。朴素的水墨画作上,有画家苍劲的题字,是当时作画的注解吧。许多作品我无法体会其中的奥妙,便走马观灯地过去了。咦!那是什么?作品边挂着几个放大镜?我走进一看,呀!原来是大师画的几幅练笔,一张纸上画着一只小小的蜜蜂,和自然界的蜜蜂个头一样的大小,胖乎乎的小身体,黑色的细条纹,细细的触角和大腿,真的是和真蜜蜂一模一样。用放大镜细细的观看,最引人注目的是小小蜜蜂头上一层密密的绒毛,大师的笔锋尖细,竟然用毛笔准确地把软软的绒毛画的如此维妙维悄。另一张练笔作品中,画着五、六种昆虫,昆虫的翅膀上细细的花纹,画得真是活灵活现。
齐白石说过:“我绝不画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所以大师的画作取材都是人们身边常见的景物。但想要把一件最常见的景物画的如此出神入化,那要经过多细致的观察和多少次练笔呀。我记忆深刻的是大师一句话“我画小鸡十年仅形似,画小鸡二十年得神似”,齐白石画一只小鸡,竟然要用二十年的仔细观察和辛苦练习,可见大师对自己的要求是如此之高。我以前也曾学过国画,一只毛笔,一盒水墨,在一张纸上浓浓谈谈画同一个树杈,我很快就会厌烦,如今看到齐白石爷爷的画工,简直惊讶得让我合不拢嘴。
看了齐白石大师的作品展,我的体会是要成就一个大师,每一幅画作都是经过他多年的心血,认真观察,努力坚持不懈的习作才练就的。难怪,九十多岁的齐白石爷爷自嘲说:世人以为我只会画虾。是呀!世人们咋能体会大师要把一只虾能画成如此的逼真背后呢?
 

恬淡的况味
——观齐白石画展有感
杭州少年通讯社   孙欣恬  10
齐白石是中国名画家之一,这个长假,我走进了浙江美术馆,去欣赏齐白石的画作。
走进展厅,我首先望见的便是齐白石的虫草之作。可�幌伦樱�我就傻眼了,“浙江美术馆怎么把标本放到齐白石画的展厅里去啦!”我心想。走近一看,哪是什么标本,只是齐白石画得太过生动罢了。他把蜻蜓、蝴蝶薄翼上的纹路也用细笔画了出来,可在该省略的地方就省略。比如说这蜜蜂,身子画得极精细,可翅膀却用黑墨一点,任凭它一点点晕开淡去,这反而有了蜜蜂振翅而飞的感觉。而那些小小的虫儿,本身就小,可齐白石爷爷却照样把细节全画出来了,哪怕是触须上一个角度微妙的转折和墨色似有若无的变化。
齐白石爷爷画的人也十分令人惊叹。就拿这《搔背图》来说吧,人物的面部表情,似乎透露着那种又痒又舒服的感觉,让人看了,也抖了抖背,感到背上似乎痒痒的了。也许这就是好画的神奇之处,简简单单的一幅画,就会让你感受颇为深刻。
更令我敬佩的是有些画很平常,但配上诗文就显出独具的格调。这一段是摘自《兰花》的款识:“作画须有笔才,方能使观者快心,凡苦言中锋使笔者,实无才气之流也。白石山翁画并记。 透过这些话我看到了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画家,而不仅仅是一个画匠。而这一句更令我佩服:“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君。”也许白石爷爷要追求的这个“似”不能仅仅是表面形似,而更看中是神似。
老实说,齐白石爷爷的画并非很难画,现在的一些国画老师我相信也能模仿,可为何齐白石的画是如此生动呢?齐白石画得细,可当时也有许多工笔画家画得不比齐白石差,可为何齐白石是大家呢?我想,是齐白石那颗真诚对待画的心,那些小虫、小花、小草,都是齐白石爷爷自己去反复观察过的,他说“我绝不画我没见过的东西”。
或许这就是齐白石爷爷的画吧,看似普通却又令人惊叹,这恬淡的况味。
 
 
齐白石画展
杭州少年通讯社   陈玮  10
齐白石诗书印画样样精通 , 是一位主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中国画艺术大师,据介绍,他的画笔墨简练,情感质朴;他的诗质朴清新;书法刚劲沉着;他刻的印章朴茂爽利,是一位二十世纪“无所不能”的中国画开拓者。
而我,趁着这个十月浙江美术馆展出齐白石作品,也去欣赏一下他的作品。进入展览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题为《发财图》的巨画,看到它,我心中一个大大的问号油然而生:为什么只有一个算盘矗立在画中?而上半部分的书法作品占去了半壁江山?原来,这里还蕴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天,齐白石家中来了一位客人,来求《发财图》,齐白石一一问道:“赵大元帅、王玺、刀枪绳索之类如何?”客人一一摇头,提议到:“算盘如何?”。于是齐白石以算盘为主体,辅以对话,且妙趣横生的算盘《发财图》就这样产生了。望着一幅既有行书故事、又有图画,版面排列相得益彰的大作,不禁为大师的天真烂漫、雅俗共赏所折服。
齐白石的画不仅有趣,而且工笔细腻,惟妙惟肖。只见诺大的画纸上有一只孤独的蜻蜓在纸上“停留”。拿起放大镜,昆虫世界的大门向人们敞开,那小小的复眼中闪着皎洁的光芒;那立体的鳞片覆盖在那透明的翅膀上;那修长的身上露出深浅不一的斑纹,斑纹上还露出点点萤光;那年轻的蜻蜓微微震��,有六只脚向后伸展着,似乎要跃到一张绿色的荷叶上。这不,一只栩栩如生的蜻蜓跃然纸上。哦,原来细致的工笔画也是有生命的!
最令我难忘的是《钟馗搔背图》。一位浑身蓝绿色、白色帽子的,貌似阿凡达的小鬼趴在长满胡须、袒胸露背的钟馗后背上,正用尖利的手指在他背上来回搓着,但是小鬼总也搔不到痒处,急得他胡子都飞了起来,眼中流露出焦急的神态。画中题有“ 不在下偏搔下,不在上偏搔上,汝在皮毛外,焉能知我痛痒 ? ”从这幅画中 , 人们感受到了他的幽默和不失顽皮的童真。不过我奇怪的是,为什么在他的作品中以小孩为主体的确是寥寥无几呢?

论齐白石的画
杭州少年通讯社   徐德天  11
齐白石爷爷是十分有名的画家,他的画特点在我看来就是精细,无论是人物还是昆虫,都是如此细致。
       齐白石爷爷画的老人十分传神,这从画中的眼睛就可以看得出来。老人的眼睛眯成一条线,而眼珠子却向右瞥,画的栩栩如生,仿佛老人真的在瞥看着什么。齐白石爷爷就是通过这样的细节,把人物画出神来。
       齐白石爷爷画的昆虫更是精细,小虫子本来就已经很小了,齐白石爷爷也能画出神来。一只小虫,普通人画它的触须时,一般只是两条细线,而齐白石爷爷却把触须一节一节地画,画的如此逼真,仿佛只要轻轻一弹,触须就会摇动起来。
      
在齐白石爷爷画的众多千奇百怪的昆虫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工虫老少年》中的一只螳螂。这只螳螂的脚又细又长,连小小的关节也用细小的顿笔给表现出来,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这是用毛笔画的;螳螂翅膀上的纹路和真的螳螂一模一样,连颜色也是那种透明的绿色,让人怀疑这是不是真的翅膀粘上去的。可见在画之前,齐白石爷爷是花了很多时间去观察的。
       下面我要说的是鼎鼎有名的齐白石爷爷画的虾了。在众多幅有关虾的画中,我最喜欢的是《小虾》,看了这只小虾,你的评论不是“这虾画得真好。”而是“这小虾真可爱。”小虾尾巴上的鳞片像扇子一样打开,细长的胡须向四周展开,数不清的小脚似乎在飞快的摆动着。这只小虾的周围没有画任何东西,这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也许这小虾是在饭后散步,也许这小虾是在河岸边仰望天空。在画的一边是齐白石爷爷的题字,“此小虾乃予老眼写生,不当卖钱。”可见齐白石爷爷也十分喜欢这只小虾。
       为什么齐白石爷爷的画如此传神?这一定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在齐白石爷爷一幅画的语录中,我找到这么一句话:“余画小鸡二十年,十年能得形似,十年能得神似。”齐白石爷爷画小鸡就画了二十年,可见他是花了多少功夫和精力。那老人眼睛的一瞥、螳螂翅膀的逼真、和小虾的可爱,都是齐白石爷爷几十年汗水的结晶。

恬淡质朴的享受
——观“齐白石书画精品展”有感
杭州少年通讯社   许嘉禾
     10 月9日 ,作为杭州少年通讯社的一员,我来到了浙江美术馆参观“齐白石 书画精品展 ”。
齐白石老爷爷是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并荣获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1963年诞辰100周年之际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
画展分为三个展厅,每个展厅四周的墙上都悬挂着齐白石老爷爷的一幅幅作品,山水、人物、花鸟、鱼虫 …… 无不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在众多作品中,我最欣赏他画的昆虫了。他画的蝴蝶、蜻蜓、蜜蜂、苍蝇、蜘蛛、螳螂等昆虫形态各异,几可乱真。比如他画的红蜻蜓,乍一看,小小的并不起眼,借助放大镜仔细看,只见红蜻蜓翅膀上的纹路一丝丝清晰可见,身体上的绒毛都清清楚楚,简直就是一个标本。放下放大镜再看,小小的蜻蜓真像是停在纸上的活的蜻蜓,充满了生命力。
画展中既有经得起放大镜考验的刻画细致的画作,也有寥寥数笔就活灵活现的作品,足以见得白石老爷爷深厚的功力,也让我对中国画深深着迷。他的作品中诗、书、印、画融为一体,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国画最高峰,真是一位艺术大师。
我还了解到为了学画,白石老爷爷游遍名山大川,遍访名家,拜师学艺,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三十岁学画山水,四十岁才开始学画花鸟,老年时仍然临摹写生不断。他说过:“我绝不画我没见过的东西。”“人家都喜欢我画的虾,可是,这几笔虾也是经过我几十年功夫才能得其精神的。”可见,这深厚的功力背后,白石老爷爷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他将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绘画上,九十多岁高龄了依然勤勤恳恳地作画,给后世的人们留下了无数传世之作。
“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这是齐白石老爷爷对自己的形容。他主张“活到老,学到老”,这种精神在他自己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他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我相信,齐白石老爷爷的精神会和他的画作一起流芳百世!
 
 
参观齐白石画展
杭州少年通讯社   周宇琦 12
齐白石老人出生在 1864 1 1 的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于 1957 9 16 病逝于北京,共活了 93 岁。是享誉世界的画家。他的代表作品有《花卉草虫十二开册页》,《白石草衣金石刻画》等。
白石老人原先在照片上给我的印象很庄重,没有什么笑容,更别提和蔼了。可在画展中,齐白石老人的画与题的诗写的字,显得那么风趣,那么生动,从小都满足于网上寥寥无几的几张齐白石的画的照片的我也禁不住这些用墨水创造出的生命的魅力。大家也和我一样沉醉在这墨水的天地。
展馆里闷热的空气完全制止不住人们的热情,三个宽广的展厅,十分宁静,连平时嘈杂的脚步与说话声都变得隐隐约约了。大家很投入的看画,许多老人带着有厚厚的镜片的眼睛,仔仔细细地让瞳孔随着画上的线条移动,就仿佛在学画的孩子一样,用眼睛钻研着老师给自己的样板,孩子们牵着大人的手东跑来西跑去,指着有趣的画和大人们交谈,一些大人,则捧着照相机不住的拍,一大群人围着齐白石的简介想要了解这位了不起的老人的身世。他是个值得敬佩的老人,他在抗日战争期间表示“画不卖于官家”。
齐白石老人的字极为端庄,人物画十分生动、传神,题的诗风味十足,画的昆虫栩栩如生,拿放大镜才能看得见其细节,知了无知的大大的眼睛,轻轻搭在肩后的纹理分明的翅膀如此逼真。蜻�b的翅膀有四片,齐白石老人的画笔将它描绘地活灵活现。双飞的蝴蝶,扑闪的美丽夺目的翅膀,仿佛,就在下一刻,他们就会停歇在你的头顶,肩头走在任何一幅画前,都能清楚地感受到这幅画的意境,闭上眼,再睁开时,自己已身在画中看着这些用墨水创造出的生命,发觉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
我无法想象,那么年长的老人,如何与带着眼镜的年迈的老眼配合着画出如此细致,如此逼真的画作,写出如此刚劲的字,在这年迈的老眼下,闪现的是无穷的智慧、知识与经历。看了这些老人智慧的结晶后,我再不满足于电脑上那寥寥无几的太平凡的照片。